如何在并购时代寻找「买卖」双方最大公约数?| 汉能分享
2025-03-10 09:59:19
文章来源:36氪
文|刘婧琼
编辑|阿至
2025年 2月 26 日,36 氪举办了「并购大时代?寻找“最大公约数”」OpenTalk 直播分享活动,直播特邀汉能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龚燕杭,他就并购重组的市场趋势、政策解读、交易策略、卖方视角等多个要素展开了深入探讨,并与观众进行了现场 Q&A 互动。
对于如何把握并购重组的市场机遇,应对挑战,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,龚燕杭分享了他的见解和经验。以下是本场直播的干货总结:
分享关键词:#当前环境 #并购退出 #新趋势 #卖方角度
并购新趋势
龚燕杭从供给端和需求端,拆开分析了驱动并购重组市场升温的原因:
从供给端看:大量项目在一级市场无法上市,出现股东退出和后续融资受阻问题。A股IPO数量急剧下降,受理几乎停滞。港股上市容易,但存在流动性和股价折价问题。美股流动性好,但因地缘政治因素导致对中概股不友好。美国上世纪80年代超过80%的项目靠IPO退出,到了今天,超过70%的项目靠并购退出,靠IPO退出的项目不到10%。而中国与美国正好相反,我们才不到10%的项目靠并购退出。历史证明很多美国的一些东西慢慢都会演化到中国,中国并购市场还大有可为。
从需求端看:第一,在经济下行周期,上市公司增长停滞,通过并购整合是一个增厚业绩的很好的手段;第二,现在很多行业太卷,通过并购进行行业和产业整合,这也是监管层鼓励的动作;第三,在低利率环境下,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并购贷等产品给并购买方提供了很好的弹药;第四,很多小市值上市公司在新规下面临退市风险,希望通过并购缓解退市压力;第五,政府和并购基金的兴起,政府希望做并购招商,很多之前投成长期项目的PE也在转型并购。
差异化定价与业绩承诺
龚燕杭认为在当前融资估值与并购估值倒挂的市场环境下,差异化定价的出现机率会越来越大。常规差异化定价的做法是后期投资人估值>早期投资人估值≥管理团队估值。后期投资人投资成本高,因此只能拿回本金+利息;早期投资人投资成本低,因此估值打折但还有正向收益空间;投资人的差异化作价和标的评估值的差额由管理团队让渡。但也有一些变种方法,比如由管理团队承担对赌义务,结果是管理团队估值>投资人估值。
另外一个并购逃不掉的话题是业绩承诺,龚燕杭发现近期趋势稍微有些退潮,企业不进行业绩承诺的比例比原来更大一点。在汉能代表卖家进行实操过程中,有几种情况是会去和买家谈判,不设立对赌:
第一种情况,价格问题。价格以静态市盈率或者市净率来算,有时候可以谈不对赌,特别是用资产基础法算,不对赌概率很大。
第二种情况,标的被收购后立刻要整合。团队可能就被拆散了,或者产品被融合了,这个时候标的公司无法独立运营,肯定无法做对赌。
第三种情况,买卖双方是竞争对手。比如以大收小,这种情况下也无法对赌。原因很简单,如果双方是同行业竞争对手,肯定希望并购后大家不去打仗,大家共同去服务同业客户才是最优选择。
卖方视角:什么是好买家?
现在市场中要并购的买家特别多,但实际上靠谱的买家可能没有想象那么多,并购是一个排他的游戏,和不太成熟的买家谈判,很耽误时间并有可能影响标的公司的正常经营。基于实操中积累的经验,龚燕杭分享了他对好买家的看法:
首先,买家有充分的并购动力,知道自己为什么要买。到底是为了产业整合?为了补一块能力?为了跨界转型?这些都行。
第二,买家有明确的并购需求。如果买家什么都看,没有方向就下不了决心。另外,什么都看容易看花眼。最后,买家看了很久也没有出手,对于卖方也是一种浪费时间。
第三,买家有充沛的支付能力。这是一个交易可行性的保证。在海外很多项目进行大型并购时,卖方会要求买方出具资金证明。国内这方面要求很少,但提前评估买方支付能力挺重要。
第四,买方有高效的决策路径。并购路径很非标,因为并购交易对于买方影响会很大,一般是一把手工程,但一个买方机构里面能够影响并购成败的人有很多。到底买方的决策路径是什么?卖方要从买方哪个点切入跟买方去谈?
最后,买方有专业的执行团队,并购交易比股权投资复杂太多,就算双方实控人有很好的共识,执行不到位也可能夭折,比如说涉及到监管审批、反垄断申报等等,这些需要买方来执行具体的东西。买方执行团队是否专业,影响很大。
好买家要素分析
企业和市场到底在关心什么?
Q1:买方市场从财务投资者主导转向产业资本主导,这对卖方的交易策略有哪些具体的影响?
龚燕杭:首先,卖方一开始就要想好想找什么样的产业资本,这些产业资本的诉求是什么,长处是什么?企业的短板,产业方能怎么帮忙弥补?同时企业的长板能够帮到产业方。按这个策略,相对更容易推进项目。
另外一点,不要有显著的强者vs弱者心态。要保持这种心态:虽然我可能有些方面比不过你,但我在另外的方面确实能帮你。从卖方角度,从“我能帮到买方”去谈,这个交易才更有可能落地。
Q2:产业资本跨界去并购非自身强项领域的龙头标的,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价格谈判策略?
龚燕杭:策略很简单,就是“独立运营,留有余地”。无论是从给的价格、未来给的独立经营权限,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方面,承认我这方面没有你做的好,给对方很多自由发挥的余地。从交易架构上来说,可能不会把标的马上融合进来。过了几年如果发现两者无法融合,标的对自己的价值不大了,可以把对方重新出售或者让对方独立上市。
Q3:从卖方顾问的角度看,并购谈判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隐性成本是什么?
龚燕杭:一开始就要评估各项成本。从小的影响来说,跟A谈判不成浪费了半年,期间也不能跟别人谈,浪费了时间成本。从中等影响来说,在谈判过程中,对公司企业是有影响的,尤其是有上下游关联的非完全跨界的并购谈判案。从大的影响来说,如果最终整合失败,除非一开始设计的方案是独立运营,否则对公司长期损害特别大。这些都是隐性成本。
Q4:当前一些并购退出需求集中在资本退出压力大的行业,许多标的估值与买方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。卖方如何去判断是不是应该折价退出,还是应该等待市场回暖?
龚燕杭:从更大层面看,市场回暖要看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中,行业在中国的发展阶段,这里可以参考美国。很多行业原来能给高估值的原因是大家对未来增长预期很高。你有增长预期,你才会给他更高的估值。
举个典型的例子,软件行业原来的估值都特别高,十倍市销率(PS)都很正常,是因为大家对他的预期确实比较高,认为未来的增长性很高。但到了某个年代之后,发现不是这回事,整个行业没有增长。
对有些行业我们要判断,不是判断未来资本市场能不能突然给现在10倍~20倍的PS,而是要判断这个行业的内生增长是否可能起不来了。在短期未来若干年起不来的情况下,我认为比较好的选择还是依照目前的倍数并购掉。如果认为这个行业能起来,相信倍数也能起来,那这个时候可以去做一些更长期的等待。
Q5:经济下行的周期中,卖方是否更关注现金退出而非换股交易?您的建议是什么?
龚燕杭:这根据各家风险偏好有所差异。目前情况下,现金交易是比较好的选择,但现金交易普遍给的估值低一些,而且很多情况下有可能是一部分现金,一部分换股。如果是换股交易,要考虑很多因素:
第一,买方上市公司的股价现在是不是虚高?第二,换股会有折价,一般是打八折。第三,这一单是什么性质的交易?如果是市场上受欢迎的故事或者同业整合,大家还是比较好看的。我建议这个时候要去做测算,看看并购之后有没有可能出现一些协同,股价有没有提升空间。